耳朵畸形可分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和后天获得性结构异常两大类,常见类型包括小耳畸形、招风耳、杯状耳、隐耳以及耳垂裂。
1、小耳畸形:耳廓发育不全或缺失,多与胚胎期第一、二鳃弓发育障碍有关,常伴有外耳道闭锁。轻度可通过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重度需分期手术修复。患者可能合并听力障碍,需同步进行听力评估。
2、招风耳:耳甲腔过度发育导致耳廓外展,角度超过40度。可能与耳轮脚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耳廓上部明显突出。矫正需行耳甲腔成形术或Mustarde缝合术,学龄前手术效果最佳。
3、杯状耳:耳轮及对耳轮结构异常形成杯状凹陷,属于耳廓软骨发育畸形。典型特征为耳轮缘紧缩、耳舟消失。治疗采用耳轮脚松解术配合软骨移植,需重建正常的耳廓立体结构。
4、隐耳:耳廓上部埋入头皮,多因耳上肌附着异常导致。表现为耳廓上极皮肤短缺,可能影响眼镜佩戴。矫正需行V-Y皮瓣成形术,释放埋入的耳廓并重建颅耳沟。
5、耳垂裂:分为先天性裂缺与外伤性撕裂两类,前者多伴发腮弓综合征。完全性裂缺需行Z成形术修复,部分裂缺可采用直接缝合。佩戴耳环者需术后3个月再穿孔。
日常需避免耳部受压,新生儿睡眠时注意调整头部姿势。先天性畸形建议在耳廓发育基本完成的5-6岁进行矫正,术后需使用定型支架3-6个月。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防止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软骨变形。均衡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A/C有助于软骨修复,深海鱼、胡萝卜、柑橘类食物可作为膳食补充。定期耳鼻喉科随访监测听力发育,合并颌面畸形的患者需多学科联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