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指孕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血液稀释、营养缺乏、妊娠高血压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
1、生理性稀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相对减少。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营养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巨核细胞生成。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豆类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或复合维生素。
3、妊娠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激活血小板消耗。可能与血管痉挛、氧化应激有关,通常表现为水肿、蛋白尿等症状。控制血压需低盐饮食,药物可选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
4、免疫异常: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反应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丙种球蛋白为常用治疗方案。
5、感染因素: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孕前接种疫苗可预防,已感染者需抗病毒治疗,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
孕妇应每周摄入牛肉、菠菜、橙子等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每天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磕碰损伤。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出现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