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可通过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治疗,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细菌性肠炎多与志贺菌、沙门氏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脓血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用抗生素,诺氟沙星可抑制革兰阴性菌,头孢克肟适用于儿童患者,黄连素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急性期需暂停进食,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发的肠炎常见水样腹泻伴呕吐。蒙脱石散可吸附病毒毒素,消旋卡多曲能减少肠道分泌,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发病期间宜少量多次饮用米粥水,避免高糖食物加重渗透性腹泻。
3、饮食不当:摄入变质食物或暴饮暴食易引发炎症反应。治疗以肠道休息为主,短期禁食后逐步尝试苏打饼干、苹果泥等温和食物。症状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双歧杆菌调节菌群,配合胰酶制剂帮助消化。
4、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肠黏膜。需暂停致病药物,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肠壁,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日常饮食增加南瓜、山药等富含果胶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5、免疫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美沙拉嗪抑制炎症,严重时采用泼尼松控制急性发作。维持期可补充鼠李糖乳杆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贫血患者需联合铁剂治疗。
肠炎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腹泻期间选择低纤维的白粥、软面条,恢复期逐渐引入蒸鱼、嫩豆腐等优质蛋白。避免生冷、乳制品及高脂食物,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需及时就医。适度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肠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