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风团、瘙痒、红肿,严重时可伴血管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风团形成、进展期瘙痒加剧、终末期系统反应三个阶段。
1、风团形成:
初期表现为突发的粉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边界清晰,中心区常呈苍白隆起。风团具有游走性特点,单个皮损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皮损可反复出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是特征性表现,轻度机械刺激即可诱发条索状隆起。
2、瘙痒加剧:
进展期瘙痒程度与组胺释放量正相关,夜间症状往往加重。患者常因搔抓导致风团融合成片状水肿,严重者在眼睑、口唇等疏松组织处形成血管性水肿。约40%患者伴随烧灼感或刺痛,可能与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有关。
3、系统反应:
重度荨麻疹可出现全身症状,包括低热38℃以下、关节酸痛、头痛等。累及消化道时表现为腹痛、腹泻;呼吸道受累时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需警惕过敏性休克风险。血清IgE水平升高者更易出现系统症状。
4、慢性特征:
病程超过6周即属慢性荨麻疹,风团呈现间歇性发作,发作周期从数天至数月不等。慢性患者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压力、温度变化、衣物摩擦等物理刺激,部分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5、特殊类型:
胆碱能性荨麻疹表现为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针尖大小风团;寒冷性荨麻疹遇冷刺激后发作;日光性荨麻疹暴露部位出现皮损。这些特殊类型可能不伴典型瘙痒,但会有刺痛或紧绷感。
建议发作期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热水烫洗和酒精摄入。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慢性患者可尝试低温淋浴缓解瘙痒。急性发作伴呼吸困难或吞咽障碍需立即就医,慢性反复发作建议检测甲状腺功能、幽门螺杆菌等潜在诱因。适度补充维生素D可能改善免疫调节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