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羊膜炎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胎儿监测、分娩时机评估和并发症管理。
1、抗生素治疗:
绒毛膜羊膜炎确诊后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克林霉素或头孢曲松。抗生素选择需覆盖常见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疗程通常持续至分娩后24-48小时。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可选用万古霉素替代。
2、支持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对于高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控制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3、胎儿监测:
持续胎心监护评估胎儿宫内状况,通过胎心率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胎儿窘迫。定期超声检查观察羊水量、胎盘状态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对于孕周较小的患者,需权衡早产风险与感染危害,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4、分娩时机评估:
足月妊娠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建议尽快终止妊娠,通常选择阴道分娩。未足月患者需综合评估孕周、感染严重程度和胎儿情况,孕周≥34周多考虑引产,<34周可尝试延长孕周但需严密监护。分娩过程中需预防产褥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
5、并发症管理:
重点防范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休克征兆需及时扩容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产后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预防产后出血。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血培养、CRP检测等感染筛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绒毛膜羊膜炎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消毒护垫。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鱼汤、蒸蛋、果蔬泥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促进生殖系统康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产后6周需进行妇科检查评估恢复情况。母乳喂养期间注意用药安全,哺乳前清洁乳头。出现持续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或腹痛加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