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荨麻疹是一种表现为皮肤褐色斑疹或丘疹的慢性皮肤病,通常伴有轻微瘙痒,摩擦后可能出现风团反应。主要特征包括皮肤色素沉着、斑疹边界清晰、摩擦后荨麻疹样反应、儿童多发、病程缓慢。
1、皮肤色素沉着:
色素性荨麻疹最显著的特征是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斑疹,直径约2-5毫米,颜色从浅棕色到深咖啡色不等。这些色素沉着斑多分布于躯干、四肢近端,面部和手掌足底较少见。斑疹表面平滑,无鳞屑,色素沉着是由于真皮内肥大细胞增多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2、斑疹边界清晰:
皮损边缘整齐分明,与周围正常皮肤分界明显。斑疹可孤立存在或密集分布,但不会融合成片。在儿童患者中,斑疹可能呈现特殊的"靶形"外观,中央颜色较深而周边较浅。这种边界特征有助于与普通荨麻疹的暂时性风团相鉴别。
3、摩擦后荨麻疹样反应:
典型表现为Darier征阳性,即用力摩擦皮损后3-5分钟内会出现局部红肿、风团伴瘙痒,这是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的特征性反应。风团通常在30-60分钟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此症状在热水浴、运动或情绪激动时也可能诱发。
4、儿童多发:
约75%病例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属于儿童期最常见的肥大细胞增生症。儿童患者皮损数量通常较多,可能达数十至上百个,但多数在青春期前自行消退。成人发病者较少见,且皮损往往持续存在,少数可能发展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5、病程缓慢:
疾病进展缓慢,皮损可长期稳定存在或逐渐增多,但极少恶变。部分患者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潮红、头痛、腹痛等,与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瘙痒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通常不会影响睡眠,冷敷或避免搔抓可缓解症状。
色素性荨麻疹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摩擦皮肤、突然温度变化和饮酒等可能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因素。建议穿着柔软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食上注意记录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如含组胺较高的发酵食品、海鲜等。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应避免导致大量出汗的剧烈活动。皮损处可常规使用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出现明显风团反应时可冷敷处理。建议每6-12个月随访皮肤科评估病情变化,儿童患者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