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具体标准包括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证据、影像学显示肝脏形态改变、肝活检病理结果、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红素升高是肝功能失代偿的典型表现。转氨酶水平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与肝细胞坏死程度不完全相关。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通过胃镜检查可确诊,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是常见伴随症状。腹水形成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dL相关,脐静脉重新开放可通过超声观察到。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表面结节状改变、肝叶比例失调。CT或MRI可见肝裂增宽、尾状叶肥大,瞬时弹性成像测定肝脏硬度值≥12.5kPa具有诊断意义。
肝活检发现假小叶形成是诊断金标准,纤维间隔包绕肝细胞团块,伴有肝细胞再生结节。病理分级需评估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区分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肝性脑病通过血氨检测和心理测量评分诊断,肝肾综合征表现为肌酐升高伴少尿。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需腹水多形核细胞计数≥250/mm³确认。
肝硬化患者需长期低盐高蛋白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g以内,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可改善肌肉萎缩,但需避免加重门脉压力的仰卧起坐等腹肌训练。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肝癌,接种甲型、乙型肝炎疫苗预防重叠感染。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日不超过2g。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可减少夜间食管反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