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是儿童发育期常见的良性肢体疼痛,主要表现为夜间下肢间歇性疼痛,可能与骨骼生长过快、肌肉牵拉、代谢产物堆积、活动量过大、心理因素有关。
1、骨骼生长:
儿童快速生长期长骨骨骺端细胞分裂活跃,骨骼增长速度超过周围肌肉肌腱的延展性,导致软组织受到牵拉。这种机械性刺激可激活痛觉神经末梢,多表现为胫骨、股骨等承重骨的钝痛。
2、肌肉疲劳:
日间过量跑跳等运动会使肌肉内乳酸等代谢产物蓄积,夜间休息时血液循环减慢,代谢物清除延迟可能刺激痛觉感受器。疼痛多集中于小腿后侧肌群,按摩后可缓解。
3、牵拉反应:
生长板骺板在快速生长时产生牵引力,可能引起骨膜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疼痛常呈双侧对称性发作,持续30分钟至2小时,不伴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
4、活动因素:
白天剧烈运动后出现的疼痛与肌肉微损伤有关,常见于5-7岁和8-12岁两个生长高峰阶段。疼痛具有游走性特点,次日活动后症状多自行消失。
5、心理影响:
部分儿童可能通过疼痛表达对关注的渴望,疼痛发作时伴随焦虑情绪。这类疼痛多发生在睡前,分散注意力后症状减轻,体检无器质性病变。
建议保证儿童每日钙摄入量达800-1000毫克,可通过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补充。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避免过度限制活动,若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单侧发作或伴随关节肿胀,需排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病理性因素。记录疼痛日记有助于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