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伴随呕吐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脑膜炎等原因引起。
1、胃肠型感冒:
由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病毒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呕吐,同时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发热。典型表现为低热伴频繁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治疗以补液防止脱水为主,可选用口服补液盐,发热超过38.5℃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2、急性胃肠炎:
多因进食不洁食物导致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呕吐反射,细菌内毒素致热原引起发热。特征为呕吐物含未消化食物,可能伴随水样便。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轻症可通过蒙脱石散等胃肠黏膜保护剂缓解症状。
3、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细菌侵袭肠黏膜导致炎性渗出,毒素吸收后出现高热伴喷射性呕吐。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确诊需粪便培养,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同时需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轮状病毒感染:
秋冬季高发的病毒性肠炎,病毒损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特征为突发高热伴剧烈呕吐,后续出现蛋花汤样腹泻。可通过粪便抗原检测确诊,重点需预防脱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
5、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可出现喷射状呕吐伴持续高热,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伴随颈项强直、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进行脑脊液检查,确诊后需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延误治疗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患儿出现发热呕吐时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呕吐物性状与频次。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预防脱水,6小时内禁食固体食物。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但避免酒精擦浴。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抽搐、血便等危险信号,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征象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遵循由稀到稠原则,优先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