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严重程度需结合具体症状及并发症判断,可能由胃部手术、幽门功能障碍、长期吸烟、胃酸分泌异常、胆囊疾病等因素引起。
1、症状评估:
轻度患者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灼痛、餐后腹胀;重度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呕血或黑便。症状加重与胆汁持续刺激胃黏膜相关,长期未干预可导致胃黏膜糜烂或溃疡。
2、诱发因素:
胃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后易发生胆汁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吸烟、高脂饮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反流风险。
3、病理发展:
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后,胃酸进一步侵蚀胃壁组织。反复炎症可引发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少数病例可能进展为Barrett食管。
4、并发症风险:
长期胆汁反流与胃溃疡、食管狭窄有关。伴随反流性食管炎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胃出血需紧急内镜止血治疗。
5、干预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抬高床头可减少夜间反流。药物治疗需联合铝碳酸镁、熊去氧胆酸和促胃肠动力药,严重病例可能需Roux-en-Y吻合术或胃底折叠术。
日常需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选择少食多餐方式。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定期胃镜监测能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出现体重骤降或呕血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