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皮肤镜检查,典型特征包括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及沿抓痕分布的线状排列。诊断标准涉及皮损形态、分布特点和病理检查,需与脂溢性角化病、扁平苔藓等疾病鉴别。
1. 皮损特征:
典型皮损为2-5毫米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初期肤色或淡红色,久病后呈灰褐色。特征性表现为搔抓后出现的同形反应Koebner现象,即皮损沿抓痕呈串珠样排列。皮损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轻度瘙痒。
2. 好发部位:
好发于面部、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儿童青少年多见。面部皮损常沿额部、颊部对称分布,手背皮损多聚集在指关节周围。特殊类型如甲周扁平疣可累及甲皱襞,需与寻常疣鉴别。
3. 皮肤镜表现:
皮肤镜下可见淡褐色背景中规则分布的红色点状血管,边缘可见细薄鳞屑,无黑素网络结构。特征性表现为"红点白环"征,即中央红色血管点周围环绕白色晕轮,此表现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3型、10型感染相关。
4.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可见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及棘层增厚,特征性改变为上部角质形成细胞空泡化。电镜检测可发现表皮细胞核内HPV病毒颗粒,PCR检测能确定HPV亚型,但常规诊断通常不需病理确认。
5. 鉴别诊断:
需与脂溢性角化病表面粗糙有油腻性鳞屑、扁平苔藓紫红色多角形丘疹伴Wickham纹、传染性软疣中央脐凹的蜡样光泽丘疹鉴别。特殊情况下需排除早期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后者皮损形态多样且易恶变。
确诊后建议避免搔抓以防自身接种扩散,日常需加强防晒减少色素沉着风险。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接触皮损后及时洗手。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等,增强皮肤抵抗力。若皮损突然增多、发红或瘙痒加剧,需及时复诊排除异常免疫反应。病程较长者建议每半年复查,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增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