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和麦粒肿可通过发病部位、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转归等方面区分。
1、发病部位:
翼状胬肉发生于球结膜与角膜交界处,呈三角形纤维血管增生组织向角膜中央生长;麦粒肿则位于眼睑边缘的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处,表现为局限性红肿硬结。
功能主治: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细球菌属、肠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嗜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结膜炎嗜血杆菌(科-威氏杆菌)〕、莫拉(布兰氏)卡他菌、莫拉杆菌、莫拉一阿氏杆菌、沙雷氏菌属、克雷白氏菌属、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厌氧菌属(丙酸杆菌)所引起的下述感染性疾病: 眼睑炎、睑腺炎、泪囊炎、结膜炎、睑板腺炎、角膜炎。
用法用量:一般1次1滴、1日3次滴眼,根据症状可适当增减。对角膜炎的治疗在急性期每15~3...
2、病因机制:
翼状胬肉与紫外线暴露、长期风沙刺激等慢性刺激有关,病理可见结膜下组织变性增生;麦粒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
3、临床表现:
翼状胬肉早期无痛感仅影响外观,进展期可能引起散光;麦粒肿典型症状为眼睑局部红肿热痛,常伴脓点形成,按压时疼痛加剧。
4、治疗方式:
翼状胬肉需手术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常用术式包括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麦粒肿轻症可热敷配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化脓后需切开排脓。
5、预后转归:
翼状胬肉术后存在10%-30%复发率需定期复查;麦粒肿治愈后通常不留瘢痕,但易反复发作者需排查睑缘炎等基础疾病。
日常需注意眼部防晒避免强光刺激,睑缘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翼状胬肉患者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游泳和重体力劳动,麦粒肿发作期应暂停眼部化妆品使用。出现视力下降、胬肉生长过快或眼睑脓肿扩散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