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主要表现为皮肤脱屑、水疱、糜烂和瘙痒,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类型有浸渍糜烂型、水疱鳞屑型和角化过度型。
1、浸渍糜烂型:
浸渍糜烂型手足癣多见于手指或脚趾缝间,表现为皮肤发白、浸渍软化,伴有明显糜烂和渗出。患处常因摩擦出现疼痛感,夏季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袜时症状加重。真菌在潮湿环境中繁殖活跃,需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2、水疱鳞屑型:
水疱鳞屑型好发于手掌、足底边缘,初期为针尖大小水疱,疱液清亮,干燥后形成环状脱屑。皮损边界清晰,伴随剧烈瘙痒,搔抓可能导致水疱破裂和皮肤破损。此型具有较强传染性,需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
3、角化过度型: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部,表现为皮肤增厚、干燥皲裂,冬季易出现深在裂口伴疼痛。角质层过度增生形成鳞屑,真菌隐藏在厚痂下难以清除。此型病程迁延,需配合抗真菌药物和角质软化剂联合治疗。
4、伴随症状:
手足癣可能引发甲真菌病灰指甲,表现为甲板增厚、变色或脱落。部分患者因搔抓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化脓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引起淋巴管炎或丹毒等并发症。
5、鉴别特征:
手足癣需与湿疹、掌跖脓疱病等鉴别,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典型皮损多单侧分布,逐渐向周围扩展,边缘活跃而中心消退。夏季加重、冬季缓解是其特征性表现。
保持手足清洁干燥是预防手足癣的关键,建议每日更换棉质透气袜,避免赤足行走于公共浴室等潮湿场所。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增强皮肤抵抗力。出现持续症状应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需遵医嘱完成足疗程治疗,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