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可分为非麻痹型和麻痹型两类,具体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肢体无力及弛缓性瘫痪等。
1、前驱症状:初期表现为低热、咽痛、食欲减退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1-3天。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或腹部不适,易被误诊为胃肠炎。此阶段病毒主要侵袭消化道及咽部淋巴组织。
2、非麻痹症状:体温升至39℃以上,出现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特征性症状为皮肤感觉过敏,触碰肢体时可引发剧烈疼痛。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病毒已突破血脑屏障。
3、麻痹前期:高热持续期间突发不对称性肌力减退,常见于单侧下肢。受累肌群肌张力降低但尚未完全瘫痪,腱反射逐渐减弱。此阶段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4、麻痹症状:典型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下肢受累占75%,上肢与躯干肌群亦可发生。瘫痪肢体肌张力消失、腱反射阴性,无病理征。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支持。
5、恢复症状:急性期后2-4周进入恢复期,未坏死的运动神经元可部分再生。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肌萎缩、关节畸形等后遗症,儿童患者常见患肢发育迟缓。
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瘫痪肢体需摆放功能位防止挛缩。急性期可尝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复期需坚持康复训练如水中运动、电刺激疗法。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推荐鱼肉、蛋清及乳清蛋白。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接触者应立即接种灭活疫苗。出现进行性肌无力或呼吸困难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