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滴眼药水需注意用药规范、眼部清洁、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监测及定期复查。主要事项包括正确滴药手法、避免污染瓶口、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正确滴药手法:
滴眼药水前洗净双手,头部后仰并用食指轻拉下眼睑形成结膜囊。药瓶距眼球1-2厘米,避免瓶口接触睫毛或眼睑。滴入1滴后闭眼3分钟,按压泪囊区减少全身吸收。若需使用多种眼药,需间隔5-10分钟。
2、避免污染瓶口:
开启瓶盖后需倒置轻挤瓶身,防止空气回流污染药液。每次使用后立即盖紧瓶盖,储存于阴凉避光处。若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或沉淀应立即停用。抗生素类眼药水开封后有效期通常为4周。
3、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循医嘱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抗白内障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合并青光眼者慎用含激素眼药水。同时使用口服抗凝药患者需告知防止增加眼内出血风险。
4、观察药物反应:
用药后出现眼睑红肿、灼痛或视物模糊需立即停用并就医。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角膜上皮损伤、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部分眼药水可能影响血糖代谢。
5、定期复查调整:
每3-6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裂隙灯检查,评估白内障进展及药物疗效。若晶状体混浊达IV级以上或矫正视力低于0.3,需考虑超声乳化手术。术后仍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
白内障患者日常应增加深色蔬菜和柑橘类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C、E及叶黄素。避免长时间强光照射,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保持每天30分钟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压波动。出现突发眼痛、视力骤降等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