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医疗器械污染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五种途径感染。病毒暴露后潜伏期约2周至6个月,部分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1、血液传播: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主要传播方式。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纹身器械、输血或血制品使用史1992年前均为高风险行为。避免非正规医疗操作、拒绝毒品注射可有效切断传播链。
2、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存在体液交换风险,尤其多性伴侣或合并性传播疾病者。病毒可通过生殖道黏膜微小破损进入血液循环。正确使用避孕套能降低感染概率,单一稳定性伴侣是理想防护策略。
3、母婴传播:孕期宫内感染、分娩过程接触母血、产后哺乳时乳头皲裂均可导致垂直传播。病毒载量>10^6 IU/ml的孕妇传播风险达4%-7%。妊娠期抗病毒治疗、择期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可阻断传播途径。
4、医源性感染:重复使用透析设备、牙科器械灭菌不彻底、内镜清洗不规范可能造成病毒扩散。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监督器械消毒流程、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能规避交叉感染风险。
5、生活接触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时,微量血液残留可能造成家庭内传播。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可达16小时至4天。实行个人用品专人专用、伤口及时包扎处理可预防意外暴露。
丙肝预防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抗体。保持均衡饮食摄入优质蛋白,适度有氧运动增强肝功能储备,接触暴露后72小时内可考虑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慢性感染者需每6个月监测肝纤维化程度,早期抗病毒治疗可实现95%以上的临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