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窦炎可通过鼻腔冲洗、抗过敏治疗、抗生素调整、黏液溶解剂、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小儿鼻窦炎通常由病毒感染、过敏因素、细菌耐药、解剖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鼻腔冲洗: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能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减轻黏膜水肿。使用专用洗鼻器每日2-3次,水温保持37℃。婴幼儿可采用喷雾式冲洗,配合吸鼻器清理。持续1周可改善鼻塞症状,促进纤毛运动功能恢复。
2、抗过敏治疗:
过敏性鼻炎是常见诱因,需联合使用西替利嗪糖浆、氯雷他定颗粒等抗组胺药物。尘螨过敏患儿需每周高温清洗寝具,花粉季节减少外出。血清IgE检测阳性者建议进行脱敏治疗,疗程通常持续3年。
3、抗生素调整:
头孢类耐药时可换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克拉霉素颗粒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用药前需进行鼻窦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合并厌氧菌感染需加用甲硝唑,疗程延长至14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
4、黏液溶解剂: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或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能降低分泌物黏稠度。配合体位引流,取头低臀高位轻拍背部。每日2次蒸汽吸入可稀释黏液,1岁以上儿童可添加尤加利精油。持续使用至脓涕消失后3天。
5、手术引流:
腺样体肥大超过2/3或鼻息肉形成需行腺样体切除术。全组鼻窦炎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后需定期换药清理术腔,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预防复发。合并哮喘者需同步控制下呼吸道炎症。
饮食宜增加维生素A丰富的胡萝卜、南瓜,限制奶制品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00ml。适度进行游泳等增强肺活量的运动,避免跳水等鼻腔受压活动。睡眠时保持30°头高脚低位,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60%。每月随访鼻窦CT至症状完全缓解,病程超过3个月需排查囊性纤维化等遗传代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