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是指牙槽骨高度或密度降低的病理过程,主要由牙周炎、骨质疏松、牙齿缺失后废用性萎缩、正畸治疗不当、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最常见原因。牙菌斑中的细菌毒素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逐渐破坏牙周韧带和牙槽骨。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X线片显示牙槽嵴顶呈水平或垂直型吸收。需通过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
2、骨质疏松:
全身性骨代谢异常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导致颌骨骨量减少。这类吸收常呈弥漫性,可能伴随全口牙齿松动。需检测骨密度,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严重时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3、废用性萎缩:
牙齿缺失后缺乏功能性刺激,局部牙槽骨会发生进行性萎缩。上颌窦气化也会加速上颌后牙区骨吸收。表现为缺牙区牙槽嵴低平,影响种植修复。建议缺牙后3-6个月内进行修复,严重骨缺损需行骨增量手术。
4、正畸力不当:
过大的正畸矫治力可能造成牙根吸收和周围牙槽骨破坏。常见于快速扩弓治疗或牙齿移动过快时,X线可见牙根尖部锯齿状吸收。需控制矫治力度,定期拍摄根尖片监测,必要时暂停加力。
5、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白血病等疾病可能通过影响骨代谢或免疫功能间接导致牙槽骨吸收。糖尿病患者牙槽骨吸收速度是常人2-3倍,需严格控制血糖。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也可能引发颌骨坏死。
预防牙槽骨吸收需建立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清洁邻面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半年接受专业洁治。缺牙患者应尽早修复,佩戴活动义齿者需定期调整基托避免压迫牙龈。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食物的摄入,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吸烟者需戒烟以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出现牙龈出血、牙齿移位等早期症状时及时就诊牙周科,通过牙周探诊、锥形束CT等检查评估骨吸收程度,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