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便秘属于常见现象,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妊娠期激素变化、盆底肌松弛、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均可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分娩后短期内症状可能持续存在。
一、生理性因素:
孕激素水平升高会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分娩后需数周逐渐恢复。子宫增大压迫直肠的空间关系改变,产后腹肌松弛也会减弱排便动力。剖宫产术后因麻醉和伤口疼痛限制活动,进一步延缓胃肠功能恢复。建议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000毫升,增加燕麦、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二、病理性因素:
产后便秘可能与会阴裂伤疼痛、痔疮发作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灼痛、便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因粪便嵌塞引发腹胀呕吐,需警惕肠梗阻风险。若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低钾血症,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可短期使用,哺乳期应避免含番泻叶的刺激性泻剂。
建议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饮食需增加木耳、奇亚籽等水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或咖啡。若超过两周未缓解或伴随发热、便血,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优先选择不影响乳汁安全的缓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