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需通过抗凝治疗、压力治疗、活动调整、症状监测、基础疾病管理等方式改善预后。该疾病与血流淤滞、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因素相关。
1、抗凝治疗:规范用药是核心措施,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口服抗凝剂,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突发肢体肿胀时需警惕抗凝不足,可能需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剂型。
2、压力治疗:梯度弹力袜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选择20-30mmHg压力级别,每日穿戴8小时以上。存在皮肤破损或动脉缺血时禁用,需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辅助治疗。
3、活动调整:急性期卧床时抬高患肢20-30厘米,恢复期逐步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每45分钟活动下肢。
4、症状监测:关注呼吸困难、咯血等肺栓塞征兆,测量双侧腿围差异超过3厘米需就医。定期进行D-二聚体检测和血管超声复查,警惕复发风险。
5、基础管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戒烟并保持BMI<25。肿瘤患者需评估化疗方案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妊娠期需切换为低分子肝素治疗。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ml饮水,增加深海鱼、纳豆等抗凝食物摄入,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康复期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并做被动关节活动,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出现新发胸痛或单侧肢体剧痛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