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什么病

2025-06-06

707次浏览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特殊类型胃炎。该病主要由十二指肠内胆汁、胰液等碱性液体异常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临床表现为上腹灼痛、恶心呕吐、胆汁样呕吐物三大典型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五种因素相关。胃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是首要病因,如胃大部切除术或幽门成形术会破坏正常抗反流机制。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使阀门样结构松弛,无法有效阻止十二指肠液逆流。慢性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管炎可增加胆汁分泌压力。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降低黏膜防御能力。精神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动力,焦虑抑郁患者发病率显著增高。

典型症状发展呈现渐进性特点。早期多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感,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进展期出现持续性剑突下灼痛,夜间平卧时症状加剧,可放射至胸骨后。终末期可见呕吐黄绿色苦水,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弥漫性充血糜烂,伴有胆汁湖形成。部分患者会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治疗需采取多维度干预方案。生活调节是基础措施,建议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避免咖啡因及酸性食物,餐后保持直立位2小时。药物治疗包含三大类: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可中和胆汁酸,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能加速胃排空,熊去氧胆酸可改变胆汁成分降低毒性。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病例,可考虑Roux-en-Y吻合术或幽门成形术等抗反流手术。

病程超过3个月或出现呕血黑便需及时消化科就诊。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能直观评估黏膜损伤程度并排除恶性病变。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长期反复发作可能诱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