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细菌感染与用药--钩端螺旋体病

2022-02-27

11393次浏览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人畜共患病,俗称“打谷黄”“稻瘟病”。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通过暴露的皮肤进入机体而致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此外,犬、牛以及蛇、蛙、兔、鸡、鸭、鹅等有可能是钩体的中间宿主。钩体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含氯石灰、甲酚皂液、苯酚、肥皂水、0.5%氯化汞、紫外线及50~55℃温度0.5h杀灭或灭活。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无力和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发热、眼葡萄膜炎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重症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治疗不及时可致死。好发季节为7~9月。10~39岁农村男性发病者占80%以上。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及外地进入疫区人员也易染病。潜伏期2~10d,一般7~12d。

2.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检查。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半数在(10~20)×109/L以上,最高达到70×109/L,少数病例可出现类白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占81%~95%;出血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检查中大部分病例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2/3病例低于342μmol/L,最高达1111μmol/L。50%病例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可达5倍)。血清转氨酶亦可升高。

(2)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试验结果(聚合酶链反应)可明确诊断。

【防治措施与用药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与就地治疗。

2.尽早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杀灭钩端螺旋体,减轻病情,减少器官损害及缩短病程。

3.抗病原体治疗

(1)首选青霉素[保甲]。肌注:成人80万~160万U/d,儿童3万~6万U/(kg·d),分2~4次用。静滴:成人首剂40万U,以后120万~160万U/d,重症160万~240万U/d,极个别360万~2000万U/d,最高剂量达4000万U/d;儿童剂量为20万~40万U/(kg·d),分4~6次加入适量5%葡萄糖液中间歇快速滴注(输液中青霉素浓度1万~4万U/ml)。疗程7d,或体温正常后2~4d。谨慎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前须做皮试,皮试阴性后方可应用。

(2)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莫西林[保甲](亦须皮试阴性)、多西环素[保甲]、庆大霉素[保甲]、红霉素[保甲]、氯霉素[保甲]等治疗。轻症可口服用药。中度、重度可注射给药。剂量和用药疗程应视病情酌定。

(3)为避免治疗后出现雅里希-赫克斯海默反应,初始治疗阶段抗菌药物的剂量小。

4.对症支持治疗。

5.预防管理好传染源:灭鼠;加强对猪、犬、羊、牛疫检,粪便管理及无害化消毒。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