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可能由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慢性疾病困扰、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生理衰退:
老年人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海马体体积萎缩可达20%-30%,直接影响情绪调节功能。日常可通过晒太阳、练习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
2、角色缺失:
退休后社会价值感降低,75%患者存在"无用焦虑"。建议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每周进行3次书法或园艺治疗,重建生活掌控感。
3、共病因素:
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病导致疼痛和行动受限,约60%患者伴随持续失眠。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早醒、食欲减退等症状。
4、生化异常:
大脑前额叶皮层血流灌注量下降15%-25%,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表达异常。这类病理改变需联合舍曲林、米氮平等药物调节神经传导。
5、家族遗传:
直系亲属患病史使风险提高2-3倍,APOEε4基因携带者更易出现淀粉样蛋白沉积。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早期开展认知行为治疗干预。
每日摄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配合30分钟快走锻炼。当出现持续两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时,需到精神科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建立"家庭-社区-医院"三级支持体系,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维生素D水平,注意避免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使用导致的依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