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钙化灶是肝脏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晰且无血流信号。其形成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寄生虫感染、陈旧性损伤、血管钙化、结核愈合灶等因素有关。
1、胆管结石钙化:肝内胆管结石长期滞留可导致钙盐沉积,CT表现为沿胆管分布的颗粒状高密度影。多数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即可。伴随胆管炎时可出现右上腹痛、发热症状。
2、寄生虫钙化灶:血吸虫或肝包虫病治愈后常见团块状钙化,CT呈地图样特征。疫区居民需排查活动性感染,钙化灶本身无需治疗。可能伴随脾大、门静脉高压等后遗改变。
3、创伤后钙化:肝脏外伤或手术后局部坏死组织钙化,影像学显示不规则斑片影。此类钙化稳定无进展,注意与转移瘤鉴别。偶见轻微肝区隐痛,通常不需干预。
4、血管钙化:肝动脉分支粥样硬化形成的轨道样钙化,多见于老年人。需评估全身血管状况,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可能合并乏力、消化功能减退等非特异症状。
5、肉芽肿钙化:结核或真菌感染愈合后形成的点状钙化,常伴淋巴结钙化。需排查活动性感染,稳定病灶无需处理。可能遗留低热、盗汗等体质性症状。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维生素D和钙质摄入,如牛奶、深海鱼类。建议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钙化灶周围组织损伤。出现持续肝区疼痛、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