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炎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液体、使用益生菌、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肠炎通常由感染、喂养不当、过敏、免疫缺陷、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可暂时改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少量多次喂养减轻胃肠负担。喂养间隔缩短为2-3小时一次,单次喂养量减少,避免加重腹泻症状。
2、补充液体
新生儿腹泻容易导致脱水,需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补液盐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帮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次排便后补充一定量补液盐,少量多次喂服。若出现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3、使用益生菌
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能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选择适合新生儿的益生菌制剂,按照医嘱使用,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
4、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肠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病毒性肠炎无须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5、静脉补液
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新生儿需要住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静脉补液能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支持。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水平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新生儿肠炎护理需特别注意臀部皮肤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受凉加重症状。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尿量等变化,如出现发热、呕吐、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喂养量,避免过早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