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预防羊水栓塞需重点关注产程管理和基础疾病控制,主要措施包括规范产前检查、避免高危操作、控制妊娠期高血压、减少宫缩过强刺激、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1、规范产检:
定期产前检查能早期发现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通过超声监测羊水量及性状,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况。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需加强血糖血压管理,降低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2、规避高危操作:
分娩过程中应避免人工破膜、宫缩剂滥用等可能增加羊水入血风险的操作。剖宫产时需规范子宫切口位置,减少胎膜破裂压力。急产或强直性宫缩时需使用宫缩抑制剂。
3、控制妊娠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导致血管痉挛和内皮损伤。通过低盐饮食、降压药物维持血压低于140/90mmHg,子痫前期患者需硫酸镁解痉治疗,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的羊水成分渗漏。
4、调节宫缩强度:
过量使用缩宫素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需通过胎心监护和宫缩压力监测调整给药速度,出现强直性宫缩时立即停药,必要时使用盐酸利托君等宫缩抑制剂缓解子宫张力。
5、改善凝血功能: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需提前补充凝血因子。分娩前纠正贫血,备好新鲜冰冻血浆和纤维蛋白原。对于胎盘早剥患者,需在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间取得平衡。
建议孕妇保持适度运动如孕期瑜伽、散步等增强心肺功能,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K,适量食用深绿色蔬菜。出现突发呼吸困难、低血压或阴道不凝血时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医疗团队需常规备好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抢救药物,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产后2小时内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迟发型羊水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