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出血是指血管破裂后血液持续从伤口流出的现象,可能由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病变、手术并发症、肿瘤侵蚀等因素引起。
1、外伤:皮肤或黏膜受到锐器割伤、撞击等外力作用导致血管断裂。需立即压迫止血并清洁伤口,浅表损伤可用无菌敷料覆盖,深部创伤需缝合处理。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二次损伤。
2、凝血异常: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有关,表现为皮下瘀斑、关节腔积血。需输注凝血因子、维生素K或血小板治疗。
3、血管病变:动脉瘤破裂或静脉曲张出血,常见于高血压、血管炎患者。突发剧烈疼痛伴喷射状出血,需血管介入栓塞或结扎手术。控制血压是预防关键。
4、术后出血:手术创面渗血或吻合口开裂,与抗凝药物使用、缝合技术相关。表现为引流液突然增多,需二次手术止血或使用止血纱布填塞。术后48小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5、肿瘤侵蚀:恶性肿瘤侵犯血管壁引发出血,如胃癌呕血、肺癌咯血。可能与肿瘤坏死、血管生成异常有关,需紧急内镜下止血或动脉灌注化疗。长期贫血患者需输血支持。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避免剧烈运动造成血管压力骤变;出血时采用抬高患肢、冰敷等物理止血法,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高血压患者需严格监测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