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机体温煦、推动、防御功能下降。常见表现包括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性功能减退。
1、畏寒肢冷:阳气不足者手足不温,尤其冬季症状加重,夜间常需厚被保暖。可每日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晨起饮用生姜红枣茶提升阳气,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
2、精神不振:易出现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午间困倦感明显。建议进行八段锦锻炼,重点练习“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饮食可添加黄芪炖鸡汤,避免过度思虑伤脾阳。
3、面色异常:多见面色晄白或黧黑,唇色淡白无华。每周三次桂圆枸杞粥食疗,配合面部迎香穴按摩,冬季外出需做好面部防风保暖。
4、排泄异常:典型表现为夜尿频多≥3次/晚,大便溏薄不成形。晚餐后嚼服3-5粒炒核桃仁,睡前热水泡脚加入艾叶,忌食生冷瓜果及冰镇饮品。
5、生殖功能减退:男性多见遗精滑泄,女性常见痛经闭经。可练习传统站桩功培补元气,食疗推荐羊肉当归汤,避免过度房事耗伤肾阳。
阳虚体质者需坚持“春夏养阳”原则,三伏天可进行督脉灸治疗,日常选择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饮食多摄入韭菜、虾仁、羊肉等温补食材,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避免熬夜损伤阳气。症状持续加重出现心悸水肿时需及时就医,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