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背后凸起的疙瘩可通过局部热敷、外用药物、保持清洁、避免刺激、就医检查等方式消除。该症状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脂肪瘤、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
早期较小的疙瘩可采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10分钟,每日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因毛囊堵塞引起的红肿硬结,热敷后配合轻柔按摩有助于炎症消散。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热敷后保持患处干燥。
细菌感染导致的疙瘩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红霉素软膏。药物需覆盖整个凸起部位,使用前需清洁皮肤。过敏体质者应先小范围试用,出现瘙痒加重需立即停用。伴随渗液时可配合碘伏消毒。
每日用中性沐浴露清洗耳后区域,避免汗液和皮脂堆积。洗后及时擦干褶皱部位,油性皮肤可扑少量爽身粉。忌用手反复触摸或挤压疙瘩,防止细菌二次感染。枕巾应每周高温消毒更换,减少接触性刺激。
暂停使用染发剂、发胶等化学产品,金属耳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穿衣选择纯棉材质避免摩擦,睡觉时调整姿势减少患侧受压。反复发作可能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需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和维生素C摄入。
持续增大超过2周或直径超过1厘米的疙瘩需就诊,可能与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或淋巴结病变有关。伴随疼痛化脓、发热乏力时需血常规检查,超声可鉴别脂肪瘤或纤维瘤。必要时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换药观察。
日常饮食增加冬瓜、薏米等利湿食物摄入,限制辛辣刺激及高糖食品。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增强代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刺激。观察期间记录疙瘩大小变化及伴随症状,突发剧烈疼痛或皮肤破溃需急诊处理。耳后皮肤护理需长期保持,复发频繁者建议每年皮肤科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