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粪便可能由饮食因素、药物影响、痔疮、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饮食调整、药物干预或医疗处理。
摄入红色食物如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番茄酱可能导致粪便暂时性变红,这类色素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时会随粪便排出。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1-2天内颜色可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服用利福平、补铁剂或含铋剂的药物时,药物代谢产物可能使粪便呈现砖红色或暗红色。通常停药后症状消失,若持续存在需排查其他病因。
痔疮破裂出血时,新鲜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形成鲜红色。可能与便秘、久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疼痛、肛门瘙痒。温水坐浴、增加膳食纤维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进行硬化剂注射或痔切除术。
结肠息肉、肠憩室或肿瘤引起的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可能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点,必要时需行息肉切除术或肿瘤根治术。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发作时,肠道黏膜溃疡出血会导致黏液血便。通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者需生物制剂或肠段切除。
日常需保持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摄入,推荐燕麦、苹果、西兰花等食物;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观察粪便颜色变化超过3天或伴随消瘦、发热时,应立即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