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灼烧痛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服用抑酸药物、治疗基础疾病、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腹部灼烧痛通常由胃酸分泌过多、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溃疡、胆道疾病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香蕉、蒸蛋。少食多餐避免胃部过度充盈,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戒除烟酒及碳酸饮料,咖啡每日不超过200毫升。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能缓解灼烧感。铝碳酸镁等黏膜保护剂可形成物理屏障。持续症状超过两周需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反酸等症状。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需采用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需规律用药8-12周。
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使用楔形枕减少夜间反流。避免紧身衣物及弯腰动作,体重超标者需减重。练习腹式呼吸可降低腹腔压力,餐后适度散步促进胃排空。
顽固性反流可考虑胃底折叠术,严重胃溃疡伴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或部分胃切除术。胆囊结石引起的胆源性腹痛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配合低脂饮食过渡。
每日摄入20-30克膳食纤维维持肠道功能,推荐南瓜、小米等低渣食物。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运动。记录饮食与疼痛发作的关联性,持续监测症状变化,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需急诊排除穿孔等急腹症。长期反复发作建议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