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皮炎可能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丘疹、水疱或硬结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
虫咬后释放的毒液或唾液会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咬伤部位在数分钟内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直径通常为1-3厘米。红肿区域触之有温热感,按压可能褪色,常伴随明显胀痛感。蚊虫、跳蚤叮咬多呈现此类症状。
虫体分泌物中的组胺类物质激活皮肤神经末梢,引发持续性瘙痒感。患者会出现搔抓行为,可能加重皮肤损伤。螨虫、臭虫叮咬后瘙痒尤为显著,夜间症状可能加剧,影响睡眠质量。
过敏体质者被叮咬后24-48小时可能出现绿豆大小的隆起丘疹,部分中央可见针尖大小咬痕。丘疹可能发展为透明水疱,内含淡黄色浆液。隐翅虫、蜱虫叮咬易导致此类皮损,水疱破溃后可能形成浅表糜烂。
反复搔抓或继发感染时,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质硬结节,颜色呈暗红或棕褐色,可持续数周。硬结常见于下肢被蚤类叮咬后,可能伴随色素沉着,儿童患者更易出现结节性痒疹样改变。
严重过敏者可能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表现为眼睑肿胀、喉头紧缩感。蜂类、火蚁叮咬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危急表现,需立即就医处理。
虫咬皮炎急性期可冷敷患处缓解症状,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穿着长袖衣物减少暴露,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预防叮咬。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辛辣食物摄入。出现发热、淋巴管炎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户外活动后及时沐浴更衣,床品定期高温烫洗可减少螨虫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