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需根据消化功能选择合适方式,主要方法有口服营养补充、鼻胃管喂养、鼻空肠管喂养、胃造瘘术、空肠造瘘术。
1、口服营养补充:
适用于保留部分胃功能的患者,可选择整蛋白型或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整蛋白型如瑞能、能全力适合消化功能较好者;短肽型如百普力、百普素更易吸收。建议分5-6次少量服用,每次200-300毫升,温度保持37-40℃。需监测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
2、鼻胃管喂养:
适用于胃切除术后早期或幽门梗阻患者。需经鼻放置硅胶胃管,采用间歇重力滴注或持续泵注方式。初始速度20-30毫升/小时,逐渐增至80-100毫升/小时。需每4小时回抽胃液监测残留量,超过200毫升应暂停喂养。常见并发症包括反流、误吸和鼻咽部不适。
3、鼻空肠管喂养:
适合胃排空障碍或吻合口瘘患者。导管尖端需越过屈氏韧带,通过X线确认位置。推荐使用等渗配方营养液,采用输液泵24小时持续输注。初始速率20毫升/小时,每日增加10-20毫升。需定期检查导管通畅度,观察有无腹痛、腹泻等异常。
4、胃造瘘术:
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胃体癌患者。通过内镜或手术放置PEG管,术后24小时可开始喂养。首日给予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无不适后过渡至肠内营养剂。喂养前后需用温水冲洗管道,保持造瘘口清洁干燥。注意防范造瘘管堵塞、周围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5、空肠造瘘术:
适用于全胃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患者。术中直接置入空肠营养管,术后48小时开始低剂量喂养。首选预消化型配方,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需每日旋转导管防止嵌入肠壁,记录出入量评估耐受性。可能出现导管移位、肠梗阻等风险,需加强监测。
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定期检测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初期选择等渗、低脂配方,逐步提高能量密度。可配合少量多次经口进食训练,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注意保持喂养器具清洁,避免污染。出现持续呕吐、腹胀或腹泻时需及时调整方案,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营养师应根据个体耐受情况动态调整配比,维持每日25-30千卡/公斤体重的能量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