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选物理复位治疗,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盐酸氟桂利嗪等。
1、甲磺酸倍他司汀:
作为组胺H3受体拮抗剂,可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眩晕发作频率。该药通过调节前庭神经核兴奋性发挥作用,适用于复位治疗后残留头晕或频繁复发者。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避免与抗组胺药物联用。
2、银杏叶提取物:
含黄酮苷和萜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改善前庭器官血供。对于合并微循环障碍的中老年患者,可辅助缓解体位变化诱发的短暂眩晕。需注意可能延长凝血时间,手术前两周应停用。
3、盐酸氟桂利嗪:
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前庭系统异常电活动,减少位置性眩晕持续时间。适用于伴随恶心呕吐的急性发作期,但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帕金森病患者禁用。
4、异丙嗪:
抗组胺类药物可暂时控制剧烈眩晕伴发的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仅建议短期应急使用,长期服用可能抑制前庭代偿功能。服药后禁止驾驶或高空作业。
5、营养神经药物:
甲钴胺等神经营养剂可促进前庭神经修复,适用于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头晕患者。需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耳石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快速转头、突然起卧等诱发动作。建议进行Brandt-Daroff前庭康复训练,每日3组头部定位练习有助于耳石归位。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平衡训练。急性发作期应选择低盐饮食,限制咖啡因摄入。若复位治疗后仍持续头晕超过1个月,需复查排除前庭性偏头痛等共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