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肠炎可能由感染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放射性损伤、长期刺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排便异常、腹部不适、黏液便、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
1、排便异常:患者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多呈稀糊状,可能含未消化食物残渣。每日排便次数可达3-10次,夜间排便频率增加提示病情活动。建议记录排便日记,避免摄入乳制品、辛辣食物等刺激物,适当补充水溶性膳食纤维。
2、腹部不适:左下腹持续隐痛或绞痛多见,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疼痛可能与肠管痉挛、黏膜水肿有关。热敷腹部、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需采用低渣饮食。
3、黏液便:肠黏膜分泌亢进导致粪便表面附着蛋清样黏液,严重时可见黏液单独排出。这与炎症刺激杯状细胞增生相关。需警惕黏液脓血便提示感染加重,必要时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
4、里急后重:直肠敏感度增高引发排便不尽感,患者频繁产生便意却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在久坐后加剧。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盆底肌协调性,避免如厕时过度用力。
5、便血:黏膜糜烂或溃疡导致粪便混有鲜红色血液,出血量多时可见血块。需鉴别痔疮出血,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出血期间应禁食粗纤维食物,口服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
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鱼肉、蒸蛋等易消化食材,每日补充适量益生菌。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久坐压迫直肠。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发热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