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式治疗。心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细菌感染、药物毒性、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心肌炎可能与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等症状。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奥司他韦等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干预。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
2、免疫抑制治疗:当心肌炎与过度免疫反应相关时,可能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症,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适用于重症患者。需警惕继发感染风险。
3、利尿消肿:心肌炎引发心力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利尿剂能减轻心脏负荷,螺内酯可预防电解质紊乱。用药期间需记录每日出入量。
4、改善循环: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缺血时需使用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扩张剂。这些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但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改变体位时需缓慢。
5、心律调节:频发室性早搏或房颤患者需服用美托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避免与葡萄柚汁同服影响药物代谢。
心肌炎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鸡胸肉等易消化食物,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3克。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监测静息心率较基础值增加超过20次/分时应暂停运动。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出院后前3个月每2周复查心肌酶谱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肌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