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流鼻血可能由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鼻腔黏膜脆弱、感染因素、肿瘤浸润等原因引起,出血时间无昼夜差异,但夜间体位变化可能增加鼻腔压力导致出血更明显。
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功能受损易引发自发性出血。日常需避免抠鼻、剧烈擤鼻等动作,出血时可用冰袋冷敷鼻梁并压迫鼻翼止血。严重者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
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脏可能影响凝血因子合成,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维生素K补充可改善部分凝血功能,急性出血需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对纠正凝血障碍有效。
化疗药物副作用或干燥环境易致鼻腔黏膜糜烂,表现为反复少量渗血。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可保持湿润,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50%-60%减少黏膜干燥破裂风险。
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出血常伴随脓性分泌物。需进行鼻腔分泌物培养,针对性使用莫西沙星、伏立康唑等抗感染药物。严重鼻窦炎可能需内镜下清创手术。
白血病细胞鼻腔浸润破坏血管结构,可能导致难以压迫止血的动脉性出血。电子鼻咽镜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放射治疗或长春新碱局部注射可控制肿瘤进展。严重病例需行颌内动脉栓塞术止血。
白血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腐,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及高温环境,监测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鼻腔护理建议每日2次生理盐水喷雾,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减少鼻腔充血。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出血或伴随头晕心悸需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