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筛查后需观察局部反应、保持注射部位干燥、避免剧烈运动、记录异常症状、48小时内复诊评估结果。
1、观察反应:
皮试部位可能出现直径5-15毫米的红肿硬结,属于正常免疫反应。若出现直径超过20毫米的强阳性反应、水疱或淋巴管炎,提示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筛查后72小时内每日测量硬结直径并拍照记录,皮肤溃烂时需用无菌敷料覆盖。
2、保持干燥:
皮试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注射孔道感染。清洁时可用生理盐水棉签绕开针眼擦拭,禁止使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面料,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3、限制活动:
筛查后24小时避免打球、游泳等剧烈运动,防止汗液刺激或外力摩擦导致假阳性。上肢活动幅度控制在肩关节水平以下,提重物不超过3公斤。幼儿需特别注意防止抓挠皮试部位。
4、记录症状:
出现38.5℃以上发热、局部化脓、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时需立即就医。结核感染者可能伴随持续低热、夜间盗汗、消瘦等症状,建议用体温计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
5、按时复诊:
48-72小时是判读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标准时段,提前或延迟均会影响准确性。强阳性者需进一步行胸部X线检查,学生及集体生活者应主动向校医/单位报备筛查结果。
筛查后两周内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等不低于60克,补充维生素A、D增强黏膜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睡眠,暂缓接种其他疫苗。结核确诊患者需单独使用餐具并每日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应每半年复查胸片。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每天开窗不少于30分钟,湿度维持在40%-60%可抑制结核杆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