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及分娩时异常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计数相关,轻度可能无症状,重度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1、皮肤瘀点瘀斑:
血小板减少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皮下出血点瘀点,或融合成片的紫红色斑块瘀斑,常见于四肢远端和受压部位。需与妊娠期生理性血管扩张鉴别。
2、牙龈出血:
刷牙或进食硬物时牙龈渗血,晨起枕边可见血渍,严重者自发性出血。妊娠期激素变化加重牙龈炎症,合并血小板减少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需加强口腔护理并使用软毛牙刷。
3、鼻衄:
单侧或双侧鼻腔反复出血,多因鼻黏膜干燥或轻微刺激引发。妊娠期鼻腔血管充血叠加血小板减少时,止血时间延长。建议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
4、月经过多:
非妊娠期患者可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每小时浸透卫生巾≥2片,但妊娠期该症状仅见于合并子宫异常出血的病例。需排查其他妇科病因。
5、分娩异常出血:
血小板<50×10⁹/L时,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中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创面渗血,严重者发生产后出血。需提前备血并制定个体化分娩方案,必要时输注血小板。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压,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以改善血管完整性,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维持血容量。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孕晚期每周至少1次血常规检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诊,警惕颅内出血风险。分娩后多数患者血小板水平在6周内逐渐恢复,哺乳期仍需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