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牙槽突裂一期修复手术的操作流程

2025-05-26

296次浏览

牙槽突裂一期修复手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裂隙封闭、骨移植重建、软组织修复三个核心步骤,具体涉及裂隙准备、髂骨取骨、植骨固定、黏膜缝合等关键技术环节。

1、术前评估:

术前需进行三维CT扫描评估裂隙范围,测量骨缺损体积,设计取骨量。同时检查口腔黏膜状态,排除急性炎症。患儿需满足体重≥10kg、血红蛋白≥100g/L的基本手术条件,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2、裂隙准备:

沿裂隙边缘作梯形切口,彻底剥离鼻腔黏膜与口腔黏膜,形成受骨床。特别注意保留足够厚度的鼻底黏膜,避免术后鼻腔瘘。用球钻打磨裂隙两侧牙槽嵴至骨面渗血,增强移植骨存活率。

3、髂骨取骨:

从髂前上棘后方2cm处取松质骨,成人取骨量约5-10ml,儿童按1ml/cm裂隙长度计算。采用骨凿获取颗粒状骨松质,保留部分皮质骨用于结构性支撑。取骨区明胶海绵填塞止血,分层缝合肌肉筋膜。

4、植骨固定:

将松质骨颗粒紧密填塞裂隙,压实至与牙槽嵴平齐。较大裂隙需用钛网或可吸收膜包裹植骨块。通过悬吊缝合将移植骨固定于梨状孔边缘,确保与鼻底黏膜紧密贴合,防止骨颗粒移位。

5、黏膜缝合:

采用可吸收线分层缝合口腔黏膜与鼻底黏膜,形成完整封闭。前庭沟处作松弛切口减张,避免缝线裂开。术毕放置碘仿纱条保护创面,颌间弹性牵引限制张口运动。

术后需流质饮食2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持口腔清洁。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及碰撞面部,定期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建议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C促进愈合,3个月后可行正畸治疗。注意观察有无移植骨暴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创口渗液需及时复诊。术后1年需进行锥形束CT评估骨桥形成质量,为后续牙列修复提供基础。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