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茴三硫、消炎利胆片等药物。药物治疗需结合胆囊功能评估,主要适用于缓解胆汁淤积、控制炎症及改善消化症状。
1、熊去氧胆酸:
作为一线利胆药物,熊去氧胆酸能促进胆汁分泌并降低胆固醇饱和度,适用于胆固醇性胆囊炎。该药可溶解微小胆固醇结晶,但需长期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胆囊超声。禁忌症包括钙化性胆囊炎及胆道梗阻。
2、茴三硫:
茴三硫通过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成分,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对于胆汁分泌不足型慢性胆囊炎效果显著,可改善腹胀、厌油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腹泻,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3、消炎利胆片:
中成药消炎利胆片含穿心莲、溪黄草等成分,具有抗炎利胆作用。适用于轻中度胆囊炎引起的右胁胀痛,常作为辅助治疗药物。需注意与其他利胆药物的相互作用,孕妇慎用。
4、解痉药物:
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可缓解胆绞痛发作,通过阻断胆碱受体松弛Oddi括约肌。适用于餐后胆绞痛明显的患者,但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短期使用需警惕口干、排尿困难等副作用。
5、抗生素选择:
急性发作期可选用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抗生素疗程通常7-10天,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引起菌群失调,不推荐无症状患者使用。
慢性胆囊炎患者需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空,建议每日5-6餐少量多餐。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胆汁代谢,每周累计150分钟为宜。若出现持续发热、黄疸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排除胆管梗阻或胆囊穿孔。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可监测胆囊壁厚度及结石变化,建议每6-12个月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