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筛查后需重点关注感染防护、症状监测、接触者管理、生活调整及复查随访五方面事项。
1、感染防护:
筛查后若结果为活动性肺结核,需立即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居住环境保持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个人物品如餐具、毛巾需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痰液要用专用容器收集并经消毒处理。
2、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变化。典型肺结核表现为持续2周以上的干咳或带血丝痰,午后低热37.3-38℃,夜间汗湿衣被。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体重骤降等加重表现,或筛查后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
3、接触者管理:
确诊患者应主动告知近期密切接触者如同住家人、同事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胸部X线检查。接触者若出现咳嗽超过2周、持续低热等症状,需优先安排筛查。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属于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检查。
4、生活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饮食需高蛋白、高维生素,每日摄入鸡蛋、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不少于100克,新鲜蔬菜水果500克以上。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消耗。
5、复查随访:
筛查阳性者需按医嘱完成痰涂片、痰培养等进一步检查。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循6-8个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完成疗程后仍需每3-6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潜伏感染者可能需接受3-9个月预防性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核筛查后的护理需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除规范用药外,建议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酸奶补充钙质,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保持居室湿度在40%-60%,使用加湿器时注意定期清洁。心理方面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加入患者互助小组获得社会支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受凉等诱发因素,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合并感染风险。所有密切接触者应在患者确诊后3个月内完成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