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
1、传播途径:
巨细胞病毒可通过唾液、尿液、血液、精液等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及哺乳感染。器官移植或输血也可能导致医源性传播。日常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亲吻等行为存在传播风险,但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多呈隐性或轻微症状。
2、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显性感染,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儿童。孕妇原发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或听力损伤。婴幼儿首次感染可能出现持续发热、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
3、预防措施:
接触患者体液后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医务人员操作时应佩戴手套及护目镜。孕妇应避免接触幼儿分泌物,托幼机构需做好玩具消毒。输血及移植前需进行巨细胞病毒抗体筛查,阳性供体器官应匹配阳性受体。母乳喂养前可进行巴氏消毒处理,免疫缺陷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
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及洗漱用品,衣物需60℃以上高温清洗。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及优质蛋白,选择清蒸鱼、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肝功能异常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每日保证8小时睡眠。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出现巩膜黄染或腹胀需及时就诊。家庭成员可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者建议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