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确实可能增加贫血风险,尤其是经量较大的女性。月经失血会导致铁元素流失,而铁是造血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
月经期贫血与经量、饮食结构及个体铁储备密切相关。正常月经量约为20-60毫升,超过80毫升属于月经过多。每次月经平均流失铁元素约15-30毫克,若日常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造成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经期女性每日需摄入20毫克铁,是普通成年女性的1.5倍。
1、经期贫血的高危人群:
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女性,经量常超过100毫升;长期节食或素食者铁摄入不足;青少年及哺乳期女性因铁需求量大;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病史者。这类人群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指甲变薄易裂、口角炎等组织缺铁表现。
2、预防与改善措施:
增加血红素铁摄入,如动物肝脏、血制品、红肉等,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木耳、紫菜、菠菜含非血红素铁,需与肉类同食提高利用率。经期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妇科疾病导致的月经过多需治疗原发病,如子宫肌瘤可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考虑药物抑制内膜生长。
日常可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每周食用2-3次猪肝或鸭血,每次50克左右;经期后连续3天饮用红枣枸杞汤补充铁质。出现持续心悸、活动后气促需检测血清铁蛋白,低于15微克/升提示铁储备耗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补铁。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避免内分泌紊乱加重经期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