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烧可能由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完善血常规、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低烧常见诱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表现为午后低热伴盗汗;慢性鼻窦炎、牙周脓肿等隐匿性感染灶可能引起长期低热。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数周的发热反应,需通过血清学检测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7.2-38℃的低热与滑膜炎性反应相关,晨僵症状具有诊断价值;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体温调节异常,面部蝶形红斑是该病典型体征。抗核抗体谱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淋巴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可能引起Pel-Ebstein热型;肾细胞癌等实体瘤的副肿瘤综合征可表现为不明原因低热。PET-CT检查能有效发现代谢异常增高病灶,肿瘤标志物筛查具有提示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代谢率增高导致产热增加,患者常伴心悸、体重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出现持续性低体温状态。甲状腺激素测定和ACTH兴奋试验可辅助诊断。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可能引起药热反应;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可导致药物热。介入治疗使用的碘造影剂也可能引发短暂低热,通常在停药后72小时内消退。
建议记录每日体温波动曲线,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清蒸鱼肉,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鲜枣。保持每日2000ml饮水量促进代谢,睡眠环境维持22-24℃适宜温度。若低热持续3周以上或伴随体重骤减、夜间盗汗,需尽早就医排查恶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