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物、生物制剂等方式治疗。痛风通常由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遗传因素、肥胖、高嘌呤饮食等原因引起。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1、非甾体抗炎药:
急性痛风发作时常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关节红肿热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但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需避免长期使用。
2、秋水仙碱:
小剂量秋水仙碱可特异性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适用于痛风急性期和预防发作。常见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用于不能耐受上述药物的患者,通过强效抗炎作用快速控制症状。关节腔注射可局部起效,但需注意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4、降尿酸药物:
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非布司他选择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需在急性期缓解2周后开始使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5、生物制剂:
Pegloticase等尿酸氧化酶制剂适用于难治性痛风,通过催化尿酸分解为可溶性尿囊素。需静脉输注给药,可能诱发输液反应,需在专业医疗机构监护下使用。
痛风患者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关节损伤。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长期服药者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出现持续关节疼痛或皮下痛风结节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