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转阴后计划妊娠需确保母婴安全,建议完成治疗后随访1-2年确认血清学稳定。具体时间需结合RPR/TRUST滴度变化、治疗史及专科医生评估。
1、血清固定状态:部分患者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如RPR长期维持低滴度阳性,称为血清固定。需连续监测6-12个月无滴度上升,且TPPA/TPHA确证试验阳性转阴后,可考虑妊娠。此时传染风险极低,但需警惕潜在神经梅毒可能。
2、规范治疗周期:接受青霉素规范治疗者,早期梅毒建议治疗后6个月复查转阴可备孕;晚期梅毒需完成1年随访。若使用多西环素替代治疗,需额外等待3个月药物代谢期。
3、配偶同步筛查:伴侣需同步完成梅毒筛查与预防性治疗,避免再感染。双方TPPA均阴性且RPR滴度≤1:2时,可显著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4、妊娠期监测方案:即使转阴后受孕,仍需在孕早、中、晚期各检测1次RPR。发现滴度4倍升高需立即复治,孕晚期可考虑预防性注射苄星青霉素。
5、新生儿预防干预:分娩后需采集脐带血做TPPA及RPR检测,婴儿每3个月复查至18月龄。母乳喂养非禁忌,但母亲乳头皲裂时应暂停。
计划妊娠前建议完成HIV联合筛查、TORCH检测及甲状腺功能评估。孕期保持每日400μg叶酸补充,避免吸烟饮酒。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维持BMI在18.5-23.9区间。膳食增加深色蔬菜与三文鱼等Omega-3来源,限制加工肉制品摄入。产后42天需复查梅毒血清学,后续每6个月随访至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