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戴牙冠的十大危害

2025-04-18

243次浏览

戴牙冠可能引发牙龈炎症、邻牙损伤、咬合不适、牙髓敏感、金属过敏、继发龋齿、美观问题、修复体脱落、牙槽骨吸收、咀嚼功能下降等问题。

1、牙龈炎症:牙冠边缘密合度不足可能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刺激牙龈红肿出血。日常使用牙线清洁冠缘,定期进行牙周维护可降低风险。牙周炎患者需先控制炎症再行修复。

2、邻牙损伤:备牙过程中可能造成邻牙釉质微小裂纹。选择数字化微创备牙技术,保留更多健康牙体组织。修复后避免用修复牙咬硬物。

3、咬合不适:修复体高度调整不当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采用咬合纸反复调试,必要时制作咬合垫。长期不适需重新评估修复方案。

4、牙髓敏感:备牙后牙本质暴露可能导致冷热敏感。使用脱敏牙膏配合氟化物治疗,严重者需根管治疗。活髓牙建议观察2-4周再永久修复。

5、金属过敏:镍铬合金冠可能引发口腔黏膜变态反应。过敏体质患者优先选择全瓷或贵金属材料,出现瘙痒溃疡需立即拆除修复体。

6、继发龋齿:冠边缘微渗漏可致基牙二次龋坏。每半年进行专业检查,发现龋损及时去腐重新修复。糖尿病患者更需加强口腔卫生管理。

7、美观问题:金属基底冠可能导致牙龈灰线。前牙区推荐使用二氧化锆全瓷冠,数字化比色可达到最佳美学效果。吸烟者需定期抛光维护。

8、修复体脱落:粘接失败或基牙折裂可致冠体脱落。避免粘性食物,使用树脂加强型水门汀。夜磨牙患者需佩戴颌垫保护。

9、牙槽骨吸收:不当修复体可能加速牙周支持组织丧失。修复前需进行牙周评估,骨吸收超过根长1/3者考虑种植修复。正畸联合治疗可改善骨条件。

10、咀嚼功能下降:多单位修复体可能改变原有咬合模式。通过功能性取模和动态咬合分析设计修复方案,必要时进行咬合重建。老年人需逐步适应新咬合高度。

修复后应避免过硬过黏食物,每日使用冲牙器清洁冠周,每半年接受专业洁治。选择含氟漱口水维护基牙健康,修复体使用5-7年后需全面评估更换。出现持续疼痛或松动及时就诊,运动时佩戴防护牙托避免外力损伤。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