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可通过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激素类药物、辅助药物等方式治疗。恶性肿瘤通常由基因突变、环境致癌物、慢性炎症、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分裂过程发挥作用。环磷酰胺破坏DNA结构阻止复制,顺铂与DNA交联抑制转录,氟尿嘧啶干扰嘧啶合成。这类药物对快速增殖细胞无差别攻击,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精准干预。曲妥珠单抗阻断HER2受体信号传导,伊马替尼抑制BCR-ABL融合蛋白,贝伐珠单抗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选择需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可能出现皮疹、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治疗前需进行PD-L1表达等生物标志物检测。
3、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T细胞抗肿瘤反应。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通路,纳武利尤单抗恢复免疫监视功能,伊匹木单抗靶向CTLA-4分子。这类药物可能引发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肠炎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4、激素类药物:
激素敏感性肿瘤可采用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来曲唑抑制芳香化酶减少雌激素合成,戈舍瑞林下调促性腺激素分泌。治疗可能导致潮热、骨质疏松等更年期样症状,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5、辅助药物:
辅助用药缓解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昂丹司琼预防化疗所致呕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计数,阿片类镇痛药控制癌性疼痛。这类药物需根据症状阶梯式使用,配合营养支持维持患者体能状态。
恶性肿瘤药物治疗需制定个体化方案,配合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适度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程度,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用药策略。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家属应参与全程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