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可能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免疫功能低下、隐匿性乙肝感染等原因引起。
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从感染母亲传播给新生儿。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妊娠晚期病毒载量较高时传播风险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90%以上传播。
接触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纹身工具等可能造成血液暴露。医疗机构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和严格消毒制度后,医源性传播已大幅减少。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通过黏膜接触含病毒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多个性伴侣或男男性行为者感染风险较高。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60%-90%传播概率,乙肝疫苗接种是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易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时,表面抗原可能持续阳性。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少数感染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检测阳性但表面抗原阴性,可能与病毒S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感染者仍具有传染性,需通过高灵敏度核酸检测确认。隐匿性感染可能导致输血安全风险或疫苗接种失败。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肝功能,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食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和使用损肝药物,密切接触者需接种疫苗。